长大成人英语 边境墙外的“醉乡民谣”
墨西哥人越过美墨边境墙与美国的亲人团聚。
边境墙上的涂鸦。
墨西哥儿童在边境墙等待与家人团聚。
李强 摄
对于身在异乡的人来说,一首乐曲承载的不仅仅是旋律,更是对故乡和生活的怀念。在大洋彼岸的美墨边境,有一群人长大成人英语,用吉他弹奏出这世上最悲伤、最有力量的旋律。
去哪儿:
令人困惑的旅程
“黎明时分,我奔跑
天空渐渐被染上色彩
Sun,请不要泄露我的行踪
别让我被边防警察抓住。
我要去哪儿?
希望是我的目的地。
我独自一人
穿越荒芜的沙漠”
说到移民,《去哪儿》是一首经常被提及的歌曲。墨西哥裔美国歌手蒂什·伊诺霍萨用悲伤的声音表达了移民的困境:趁着夜色,移民们穿越边境沙漠来到美国。这里的工资比家乡高得多。年轻工人忍受着离别之痛,寄往墨西哥的汇款是他们对家人思念的体现。
这首歌写于20世纪80年代,反映了几代墨西哥移民的真实生活。直到今天,歌里的故事仍然每天在3000公里的美墨边境上发生。
如此生动的作品源自蒂什·伊诺霍萨的成长环境。
蒂什·伊诺霍萨 1955 年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是墨西哥移民家庭最小的孩子。虽然她出生在美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她从小在墨西哥社区长大,听墨西哥电台,这让她骨子里种下了对祖国的向往。这也塑造了她的音乐风格:西方音乐和乡村民谣中夹杂着墨西哥民歌元素。《去哪儿》这首歌就是这种风格的缩影。
此外,《去哪儿》还蕴含着一个隐喻:流浪的墨西哥移民面对迷失的未来,对身份感到困惑。蒂什出生的圣安东尼奥,正是这个隐喻的来源——1836年之前,这里是墨西哥的一部分。
圣安东尼奥市中心的阿拉莫要塞每年吸引超过250万游客。1836年3月6日,墨西哥政府军与德克萨斯分离主义者在这里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场战役标志着德克萨斯脱离墨西哥的开始。
十年后,即1846年,德克萨斯正式加入美国,从而引发了一场更大的冲突——美墨战争。
经过两年激战,美军进驻墨西哥城,墨西哥被迫割让加利福尼亚州、科罗拉多州、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等地共计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从那时起,墨西哥人就不得不跨越边境,在故土上以外国人的身份谋生。
这成为了永远的痛。
城镇西部:
最初的美国梦
“当菲利普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穿过了格兰德河
他在德克萨斯州长大
他修理汽车、参加战争、养家糊口
家,位于圣安东尼奥西边
爸爸从来没有自己的房子,但他奠定了基础
妈妈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
他们已经死了,但他们一定在听我唱歌
家,位于圣安东尼奥西边”
蒂什的作品多为感伤主义,但《小镇以西》是个例外。在欢快的乡村音乐伴奏下,她讲述了自己的家族历史。她的父亲费利佩于 1910 年左右越过美墨边境来到德克萨斯州,当时正是墨西哥移民美国的高峰期。
当时,大批美国青壮年前往欧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劳动力短缺。墨西哥正饱受内战之苦,人民流离失所,前往美国成为他们谋生的选择。在此期间,有超过100万墨西哥人移民到美国。
初到美国的墨西哥移民大多和费利佩一样长大成人英语 边境墙外的“醉乡民谣”,从事着最艰苦的体力劳动。随后的大萧条让赚钱变得困难,但墨西哥人天性乐观,即使生活再艰难,也能勉强度日。二战爆发,美国政府再次面临前所未有的劳动力短缺,于是政府推出了“布拉塞罗计划”。“布拉塞罗”在西班牙语中是“手臂”的意思,墨西哥工人被允许合法前往美国工作。于是,农场和兵工厂里挤满了忙碌的墨西哥人。
1942年至1968年间,约有500万墨西哥移民参与“墨西哥农工计划”到美国务工,其中许多人都和费利佩一样取得了美国国籍。一边干体力活,一边养育13个孩子,非常不容易。费利佩和玛丽亚的辛勤劳动,终于为子女实现“美国梦”奠定了基础。一把20美元的吉他开启了小女儿蒂什·伊诺霍萨的歌唱生涯。20多年后,1993年,由于出色的艺术表现力,蒂什被邀请在克林顿总统的就职典礼上表演。
虽然当时费利佩已经不在世,但正如《城西》这首歌所唱的:他们一定在听我唱歌。
被驱逐者:
迟来的纪念碑
“再见,胡安,再见,罗莎莉塔
再见我的朋友长大成人英语,耶稣和玛丽亚
当你登上飞机时,你没有名字
他们称你们为‘被驱逐者’
坠毁的飞机使整个峡谷燃起熊熊大火
熊熊烈火照亮群山
这些像枯叶一样逐渐枯萎的朋友是谁?
新闻广播说他们只是‘被驱逐者’”
如果要选出最著名的关于墨西哥移民的歌曲,那一定是《Deportees》长大成人英语,这首歌已经被鲍勃·迪伦、皮特·西格、朱迪·柯林斯等著名歌手传唱了近 70 年。这首歌源于一次空难:1948 年 1 月 28 日,一架载有 32 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飞机在美国加州坠毁。然而在《纽约时报》上,人们只看到了四名机组人员的名字,其余 28 名墨西哥农场工人只有一个名字:Deportees。
这激怒了民谣歌手伍迪·格思里,于是在他的音乐中用“胡安”、“罗莎丽塔”等常见的墨西哥名字来指代那些被主流社会忽视的墨西哥工人:他们在农场辛勤劳作,为美国人的餐桌增添色彩,却不得不面临被驱逐出境的命运,甚至当他们失去了生命时,人们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一个经典就此诞生。
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风起云涌,随之而来的反对越战、黑人平权、妇女解放等运动也引起了墨西哥裔美国人的共鸣。《被驱逐者》被广泛传唱长大成人英语,成为一首著名的抗议歌曲。这些工人的后代走出农场和工坊,走进大学和主流社会。改变被歧视和忽视的地位,争取平等权利,追寻族裔认同,成为那一代墨西哥移民的光荣使命。这就是著名的“奇卡诺运动”。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墨西哥工人后裔塞萨尔·查韦斯,他创立了美国农场工人联合会,开始了争取同工同酬和劳动保护的漫长征程。
也是他,第一个注意到了1948年空难中那些不知名的同胞:“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农具。”塞萨尔·查韦斯为墨西哥工人发出了声音,这个声音响彻了近半个世纪。
经过漫长的抗争和等待,2013年,空难发生65年后,在坠机现场竖起了一座纪念碑,上面刻着28名墨西哥农场工人的名字——他们不再是“被驱逐者”。也是在这一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每年的3月31日定为塞萨尔·查韦斯纪念日。
尽管如此,《醉乡民谣》的这些歌曲仍在传唱,歌曲中的故事仍在继续。故事也从移民和工人的苦难延伸到毒品犯罪和边境墙。过去的问题仍然是问题。
今天,人们可以建一堵墙来阻止墨西哥人前往美国。然而,这只会让这些旋律的回响更加响亮。
人民日报(2017年3月19日第7版)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