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焊工到大师:中国高铁“绝代双骄”成长记
李万军在工作。杨阳 摄
李万军在工作。杨阳 摄
(爱国奋斗者)从焊工到大师:中国高铁“绝世双胞胎”的成长故事
中新网长春4月19日电(郭家柴家属)“车间火花四溅,烟雾缭绕,叮叮当当的声音刺痛了我的耳朵。” “门口还有两棵树被熏死了。”
回忆起30多年前的工厂,李万军和谢元利互相交谈,引得在场记者哈哈大笑。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高铁焊接领域,这都是两个响当当的名字。
李万军、谢元利是中车长春轨道客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春”)转向架制造中心的焊工。前者擅长手工焊接,后者则进行机器人焊接。两人默契配合,不断攻坚克难,为中国高铁保驾护航。
谢元礼在工作。杨阳 摄
两朵焊花,一种追求
1987年,19岁的李万军从职业高中毕业,分配到长客焊接车间水箱工段。当时水箱部分流行一首顺口溜:远看像难民,近看像乞丐。仔细一看,水箱部分是采用干式电焊焊接而成。
李万军说,夏天的时候,焊枪喷出的高温高达2000多摄氏度,让人喘不过气来;冬天,他们要在水池里干活,身上总是挂着一层冰。 “我的衣服一年到头都是油腻的,嘴里的两排白牙最显眼。”
由于条件太艰苦从零起步学英语,一年后,原与李万军一起进厂的28人中,有25人被调动。李万军看不下去了,央求父亲给他找一份轻松干净的工作。
李万军的父亲李世忠是长春客车厂(中车长春的前身)第一代员工,七次当选工厂劳动模范。面对儿子的要求,李世忠说:“灯在光天化日之下是引不起人注意的,只有在黑夜里才显得光彩夺目。”
李万钧留了下来。 1988年,车间里来了一位新人。他就是李万钧的师弟——谢元礼。两人怎么也没想到,未来的生活会被“焊接”在一起。
“当时工厂招我,我以为自己很幸运,但一进工厂,我就傻眼了。”谢元礼说。
做点什么,爱点什么!两个年轻人一拍即合。放下你的手臂,努力工作。第二年,他们就成为全厂焊接比赛前两名。两人很快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并在各级技能竞赛中屡屡获奖。
“那时候,万军就像一个哥哥,带着我们到处找坡口板、练习技能、参加各种技术比赛,我们每天要焊两三包焊条。”谢元礼回忆起那一年。
1997年对于这两个年轻人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今年,当听说工厂要引进焊接机器人时,谢元立敏锐地意识到,使用焊接机械手将是焊接未来的发展趋势。于是他开始收集资料,思考计算机编程,从零开始学习英语。
今年长春焊接大赛,评分最高的三幅作品均出自李万军之手。获得冠军的李万军今年29岁,是本次比赛最年轻的选手。
两年后的1999年,中车长客正式引进焊接机器人,并实施机械手操作员竞赛。早有准备的谢元礼脱颖而出,很快就成为了操纵班长。
一个专注于手工焊接,一个专注于机器人焊接,但他们有着相同的目标——共同打造中国轨道客车的钢骨和铁骨。
谢元礼(左三)在工作。王家祥 摄
克服百转千转的困难
2004年,中车长客开始引进国外动车组技术,中国随之进入高铁时代。由于动车组结构复杂,工人在焊接某些部件时几乎看不到焊缝,难度很大。 “你不需要看机器人焊接从焊工到大师:中国高铁“绝代双骄”成长记,编程后就可以做。”谢元立说,他知道机器人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
为了满足生产需要,谢元礼车间成立了“谢元礼技术创新小组”。 “即使在梦中,我也在编程。”谢元利表示从零起步学英语,机械手离不开手工焊接。他经常与李万军共同从事技术攻关,其努力程度并不逊色于年轻时。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谢元利就开发出了15道焊接工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焊接质量。其中,环形焊接程序可以自动焊接半径很小的圆。连国外专家都惊呼“不可能”!
在谢元立看来,机器人的应用远不止于此。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制造九大核心技术之一,与高铁运营的速度、稳定性和安全性密切相关。谢元礼迎难而上,瞄准了这一领域。
经过不断研究,谢元利先后完成了K55下纵梁、DZ34下纵梁、DZ24下纵梁、K53下纵梁等大部分车型的下纵梁焊接工艺编制从零起步学英语,开创了大型焊接工艺编制的先河献给中国高铁一线的工作人员。
目前,中车长春客运轨道车辆转向架自动焊接加工比例已提升至70%以上,动车组这一比例明显高于技术转让国家。
李万军也在继续攻克转向架领域的关键问题。转向架横梁与边梁之间的接触环是关键的承载受力点。传统的焊接方法由于焊接断面较多,接头未熔合,质量无法保证。这是国外的“卡脖子”技术。
李万军对600毫米环进行了一个月的琢磨后,发明了“七步架环焊接法”,即在运动过程中一枪将整个环焊接起来。验收时,外国专家表示:“世界上最先进的焊接机器人都做不到这一点。”
迄今为止,李万军已参与国内数十辆城轨车辆、动车组转向架的首次试焊工作,总结制定了30多项转向架焊接规范和操作方法,攻克了150多项技术,其中31项获奖国家专利。
从绿皮车到地铁车厢,从和谐到复兴,李万军、谢元礼继续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擦亮着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
让百花齐放,匠心筑梦
一花独开不是春天,百花齐放满园。李万军、谢元礼深知,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必须有大批高技能产业工人的支撑。因此,他们一手拿着焊枪,另一只手拿着教鞭。
2008年,中车长春公司正在研制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工厂里只有李万军能焊接新的转向架焊片。一方面有短期的大规模生产,另一方面有400多名应届毕业生。全厂人心惶惶。
随后,李万军亲自将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步骤从零起步学英语,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分批授课。最终,所有学生提前半年获得就业所需的欧洲焊接证书,李万军减重20多公斤。
谢元礼也没闲着。 2010年,中车长客建立了焊接操作机首席操作员工作站,谢元利担任站长。编写了《焊接机械手智能编程方法》等实用教材,供新人学习。此外,他还为员工开设夜校,忙得不可开交。
截至目前,李万军、谢元礼培养的徒弟中包括首席技师、高级技师、国家级技术专家等。这些人已成为中车长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作为工人,他们获得了许多国家荣誉。李万军和谢元利的“逆袭人生”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还为中国高铁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感谢公司,感谢时代。”这是李万军和谢元礼的共同感受。他们生怕记者认为这是客套话,进一步解释道,“如果当年我们没有来到中车长客,现在可能还是普通的焊工。”
一路上充满了荆棘,但他们庆幸自己没有被恶劣的环境打倒,也为转行或转行的伙伴感到惋惜。 “他们中的很多人焊接技术都比我们好,但他们并没有等到与时俱进。”李万钧每次说起这件事都会感慨万千。
30多年来,李万军和谢元礼一直在同一个工作室,两人的工作室仅一墙之隔。工作室设立在车间内。曾经的熏树车间如今已成为干净整洁的现代化工厂,不断有年轻人进进出出。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无名小卒到一代焊接大师,李万举和谢元礼依然奋战在一线。这或许是给祖国最真诚的礼物。 (超过)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