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英语,从零开始,应该先学什么? 陈国良(左三)与团队在淮河水利
陈国梁二十四字人生轨迹
陈国梁(1938—)
并行算法与高性能计算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首位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1938年出生于安徽颍上,1956年考入交通大学电力系,1958年转入无线电系计算数学、计算仪器专业。 1961年毕业后参军。 1965年调入太原785厂。 197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主要从事并行算法、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是我国非数值并行算法研究的学科带头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大禹水利奖水资源、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200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国梁在部队的时候。
陈国梁的书法作品。
陈国梁(左三)与团队在淮河水利委员会大院合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梁是我国非数值并行算法研究的学科带头人、我国首个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他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我既是工人,又是农民想学英语,从零开始,应该先学什么?,我也是文学家,也是武术家,我强,我弱,我刚,我软想学英语,从零开始,应该先学什么? 陈国良(左三)与团队在淮河水利,我既虚,又实,我东方和西方。”
这短短的 24 个字符是什么意思?既是工人又是农民——18年农村工作经验,8年工厂工作经验;也是一名作家和武术家——早年当过4年军人,大半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强电和弱电——大学初期学习强电,后来学习弱电专业;软硬兼备——参与了我国三代计算机硬件的研发工作,也一直从事并行计算软件的设计和开发;他既虚拟又真实——不仅从事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研究,而且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他还从事东西方——游历东西方国家,开展并行计算领域的学术交流。
1刻苦学习,成为中国第一个培养计算机专业的人
1930年代末,陈国梁出生在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陈大围村,一个皖北小村庄。当时,日本侵略军正在轰炸颍上,一家人将刚出生的陈国梁藏在芦苇丛中,以躲避日军的扫荡。与此同时,花园口大堤决口,黄河水“带颍入淮”,整个颍上县城都受到波及。陈国梁一出生就遭遇了双重灾难。
和这里的农民一样,陈家世代务农。陈国梁从小就和草木、牛羊在一起,在田野、村庄、巷子里玩耍。虽然他穿着棕色的衣服,吃着蔬菜,但他却玩得很开心。在这样的环境下,陈国梁对农活非常熟悉,能耕地、播种、收割等。
1945年,陈国梁到了上学的年龄。陈国梁的祖父是一位老中医,也是一位豁达的人。他认为陈国梁应该被送到“洋学校”而不是私立学校,这样他才能接受新的教育。
小学时,陈国梁全面发展,各科成绩优异。曾代表陈大围小学参加乡镇小学年度统考并获得一等奖。颍上县解放后的第一个儿童节,陈国梁也作为代表在镇庆祝大会上讲话。
1951年春,陈国梁考入颍上县中学第一届春季班,提前进入初中。学校离家20多公里,陈国梁只能住在校园里。由于他经常付不起每月的伙食费,所以他必须自己带一些干粮。尽管生活困难,陈国梁仍然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合唱团、集体舞蹈班等,还在运动会上获得了投掷手榴弹项目的第二名。
1953年,由于成绩优异,陈国梁时隔两年半再次初中提前毕业。他本来打算报考师范学校,这样可以尽快参加工作,减轻家庭负担。没想到,他因为中考表现优异,被丰台中学提前选中。丰台中学教务主任刘诗涵为陈国梁争取了每月4.5元的生活费,让他勉强上学。
1956年,陈国梁即将高中毕业。填写申请表时,他还是想报考师范学院。但在班主任李超群的建议下,他转而报考交通大学,并顺利考入交通大学电力系,专业为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到达学校后不久,他随学校西迁至西安。
在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学习期间,陈国良师从电力传动专家严军先生学习电力传动,师从电气工程专家钟兆林先生学习电气工程。他还到发电厂、电机厂、高压、配电站进行现场实习,接受严格的工程技术培训,体验建筑工地、车间生活。
1958年底,学校新开办计算机专业并选送在校学生学习。陈国梁因劳动表现突出被列入该计划,成为我国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专业学生。
在大学期间,陈国梁除了接受良好的基础专业教育外,还参与了老师领导的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硬件的开发。本机是仿美国LGP-30的小型通用鼓数码电脑。陈国梁主要学习了LGP-30控制器的设计,这让他进入了“数字计算机逻辑设计”领域,受益匪浅。
2 几经坎坷,36岁才站上大学领奖台
成为一名教师是陈国梁年轻时的梦想。在实现这个愿望之前,他经历了4年的军旅生活和8年的工厂生活。
1961年,陈国梁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部队。当年10月,他前往辽宁省沉阳市参加集训,随后正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某队长带领陈国良等三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组成炮兵指挥员研制筹备组,开展炮兵数字化指挥员前期研究。
1962年下半年,陈国梁被派往广州军区炮兵司令部工作。作为军事代表,参加了广州军区炮兵司令部委托中山大学炮兵指挥员研究的项目。在中山大学,陈国梁主持使用从苏联进口的磁芯存储器、锗晶体、硅晶体和分立元件晶体管设计和开发数字计算机。该机是我国自主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用分立元件晶体管数字计算机。
从广州军区返回北京后不久,陈国梁就被派往福州军区接受训练。作为一名“电脑兵”,陈国梁驻扎在海边的一座小山顶上。他负责根据收集到的天气等数据计算射击要素,然后传输到前线炮兵阵地,控制火炮发射。闲暇之余,陈国梁主动向战士们传授部队文化知识,并因此获得了部队的嘉奖。
1965年,军队13万名科研人员集体转移到地方。陈国梁被分配到太原785厂设计室,成为工厂大家庭的一员。 1968年,陈国梁参与研制的“东方红一号”数字指挥仪,在吉林省白城市国家射击场顺利通过打靶测试。同年,陈国梁指挥员参与研制的双37高炮也成功武装部队。
但当时的大环境让他们无法继续开展业务。陈国良与资料室工作人员开始翻译英文专业书籍,先后翻译出版了《晶体管开关电路的设计与应用》、《逻辑设计手册》、《逻辑电路手册》等。
这段从部队到工厂十多年的不平凡经历,对陈国梁后来的科教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军旅生活让他养成了遵守纪律、生活艰苦朴素等良好习惯。这也让他认识到科技研究要面向实际需要。工厂生活提高了陈国梁的动手能力,让他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197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科大)南迁合肥。搬迁过程中,学校图书、设备遭到损坏,师资短缺。但对于陈国梁来说,这只是一个“机会”。加之对家乡安徽的思念,他决定转学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从工厂到学校在那个时代无疑是“不明智”的,但陈国梁还是做出了这个“冒险”的决定。 1973年8月,申请转学成功的陈国梁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六系”无线电电子学系担任助教。 36岁时,他实现了少年时的职业梦想。
进入中科大后,陈国梁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学校第一期工农兵学员班的教学任务。由于身份特殊,该群体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鉴于此,陈国梁将自己在太原785厂的工作经历转化为课堂上的操作实践。 1974年至1975年,他带领工农兵研制成功KD-3型中小型集成电路小型计算机。用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其次,陈国梁担任专业英语课程教师。由于之前从未专门学过英语,陈国梁感到压力很大。但他并没有轻易放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外语系的两位老师组成了“互助学习小组”——他教两位老师太极拳,两位老师教他英语。为此,陈国梁经常随身携带一台老式录音机,每天录音、朗读。英语水平很快得到了外语系专业老师的认可。
从那时起,陈国梁就一直保持着学习英语的习惯。除了基础英语之外,他还学习了专业的计算机英语,并保留了十几本大大小小的笔记本。
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后不久,陈国梁的班级就被列为示范教学。他还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并被授予公文包。这个包被陈国梁修补并使用了30多年,成为他执教生涯的最好见证。
3 自上而下寻找,44岁开启科研新篇章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神州大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国内第一所采用“免费报名、集体推荐、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原则选派一批教师出国留学的高校。陈国梁被教研室推荐到学校,并在英语考试中获得全校第二名,并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
1981年,44岁的陈国梁乘飞机前往美国,开启了科学研究的新篇章。到美国后,陈国梁转学到普渡大学,联系了华人教授、模式识别专家傅景荪先生,傅景荪先生把他介绍给了另一位华人教授华云生。当时,华云生刚到普渡大学,比陈国梁年轻十多岁。
正是通过华云生,陈国梁接触到了“并行选择与排序算法”的研究方向。陈国梁的动手能力很强,但是并行算法的研究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支撑,这是陈国梁的弱项。在普渡大学的图书馆里,陈国梁开始查找最简单的关键词。在啃资料的过程中,他逐渐摸清了并行算法的大概内容。
回国后,陈国梁和华云生将访美期间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文章《A Partitioning Approach to the Design of Selection Network》,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上。陈国梁成为该批访问学者中第一位在IEEE Transactions上发表论文的学者。
国外对并行算法的研究让陈国良发现,相对于串行算法只能按照固定步骤一步步处理问题,并行算法可以利用多个设备共同解决问题,大大增强了计算机的处理性能。
但当时国内对并行算法知之甚少,更不用说相关课程了。陈国梁想要改变这种状况。 “美国拥有最先进的教材,但我们一定要信守承诺,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想学英语,从零开始,应该先学什么?,按时回国。”结束访问的陈国梁与几位出国科大同组教师一起回到祖国。
回国后,陈国梁在国内率先开辟了非数值计算并行算法研究领域。他带领团队从排序和选择两种基本的网络实现方法入手,在组选择网络、递归选择网络、双调选择网络等领域发表论文。他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开创了国内学术界的“先驱”。后来,陈国梁逐渐将研究领域拓展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并行图论算法两个方向,也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
多年来,陈国良带领团队逐步形成了“算法理论-算法设计-算法实现-算法应用”的完整并行算法学科体系,并提出了“并行机结构-并行算法-并行计算”一体化并行计算研究。并行编程”方法,开创了我国非数值并行算法教学和研究的先河。为了推广并行计算,陈国梁撰写并出版了《并行算法》和《并行计算》两个系列书籍,在教育界和学术界颇有影响。
在科学研究之余,陈国梁始终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即使担任系主任等行政职务,他也从未停止过对学生的教学。他积累了近30篇讲义。由于长期奋战在教学第一线,深受学生爱戴,2003年,陈国梁被评为首届全国教学名师。同年,陈国梁增补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 学以致用,被誉为淮河堤上的“算命神人”
在推动计算机科学建设和自身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陈国梁始终怀有爱国情怀。他认为“发表论文不是我们大学的唯一指标,要面向国家的实际需求”,坚持将并行计算应用到国民经济主战场。 ,让广大群众切实受益。
20世纪90年代,陈国梁开始关注高性能计算。 1995年,陈国梁带领团队率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在采购设备时,陈国梁坚持选择国产“曙光”系列并联机,相比国外产品性价比更高。他说,“国产机不怕不好用,就怕你不会用”。
此后,陈国梁更加坚定了“推动国产并行机应用服务,振兴民族计算机产业”的决心,带领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的科研人员研发出基于国产龙芯CPU的KD、SD系列高性能计算机。高性能计算机支撑我国先进高性能计算机制造。
20世纪末,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重大工程都需要大量数据的收集和精确的计算。陈国梁经常带领团队坚守在一线,为解决各领域复杂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淮河防洪。陈国梁一直渴望为家乡父老乡亲做点事。淮河流域频繁的洪水让他找到了切入点。为此,他五次前往安徽蚌埠与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淮河委员会)联系,称自己不计报酬,自带设备,他自己筹集资金,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如何使用并行机。
陈国梁的举动终于感动了淮委。依托现场站获取的第一手数据,陈国梁带领团队以削峰错峰调度为目标,以“曙光1000”为服务器,将天气预报、水情分析、洪水预警、水库等有机结合起来。调度等,为淮河流域提供服务。为防洪调度决策工作提供计算支撑和科学依据,被誉为淮河大堤上的“神奇算子”。陈国梁与淮河委合作开发的“安徽省防灾减灾智能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荣获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除了治理淮河,陈国梁在服务国民经济中还执行了天气预报、桥梁安全检查、石油勘探、交通管制等一系列工作。 “学以致用,上到生产第一线想学英语,从零开始,应该先学什么?,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他一直在实现大学毕业时立下的志向。
2008年后,陈国梁先后在深圳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工作。在深圳大学,陈国梁担任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创始院长。他白手起家引进人才、发展科研,帮助深圳大学完成了从市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的科研平台“三级跳”和学科国际化。 ,国内排名连年提升。
在南京邮电大学,陈国梁提出3C融合(计算机、控制、通信)特色学科发展战略,并积极与紫金山天文台、曙光公司等开展科研合作,共同打造“天文大平台”。数据一体机”为我国“悟空”卫星的数据分析提供支持。
经过一生的努力,陈国梁终于回到了合肥,回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参与了处理器芯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中继续大放异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青年人才培养.他的思绪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此时想学英语,从零开始,应该先学什么?,陈国梁将目光聚焦在计算思维上,呼吁将计算思维充分运用到教学和科研中,从更高层面传播计算科学的魅力。
(王丹为南京大学历史研究室助理馆员,殷贝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生,严祥林为江苏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