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校本周末陆续迎新,2024级“萌新”开启崭新旅程
从8月23日开始,江苏多所高校开始迎来2024级的“新生”,底蕴深厚的老校区和刚刚揭幕的新校区顿时焕发出勃勃生机。当新生们背着行囊,带着无限的期待走进校园,这一刻不仅是实现梦想的时刻,更是一个新的开始。
一起去了母校,我们奋斗的青春交汇的地方
成为父母的校友感觉如何?一张大学通知书,给很多家庭增添了不一样的命运。报到现场,一些“可爱新人”跟随父母一起参观了自己青春时代的校园。
“我父亲对鼓楼校区比我更熟悉安徽大学英语专业,他当时住在南园12号,我报到后住在桃园2号。” 24日上午,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来自新疆库尔勒的罗瑞琪收拾完宿舍。我跟着父亲在校园里转了一圈。罗瑞琪毕业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这次他从家乡新疆库尔勒出发,行程4000公里。罗的父亲是“南达人”。在填写高考申请表时,罗瑞琪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洋理工大学的智能系统集成实验班。 “从我上小学起,父亲就一直给我讲南大的事,从那时起,我就有了报考南大的愿望。”罗瑞琪难掩激动。
罗爸爸和儿子一样兴奋。 1990年,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后,他选择回到新疆,投身祖国西部建设。 “我住在西北,但我的心在南大。”多年后回到母校,罗先生和儿子一起在鼓楼校区“寻根”。 “希望我的孩子能在南大好好学习,成为社会的栋梁!”
“这是东大礼堂,那是南京工程学院,我们以前在这里上晚自习……”24日,回到母校的胡永华不断介绍自己的女儿胡晓宇。 。他和妻子朱萍都是东南大学校友,女儿今年也考入了东南大学“英语+信息工程”双专业。无独有偶江苏高校本周末陆续迎新,2024级“萌新”开启崭新旅程,与胡晓宇就读于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的徐景恒也考入了同一专业。小徐的父母是东南大学2002年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区域经济学专业的校友。
带着孩子再次回到校园,许景恒的父母也回忆起了那些年的青涩岁月。 “那时候,我住在四牌楼校区文昌楼9号,妻子的宿舍在柳园宾馆后面,那时我会骑着自行车从东到西,拿着鸡蛋饼,给她做爱心早餐…… ”徐爸爸脸上的笑容是掩饰不住的。听着《鸡蛋饼故事》长大的徐景恒早在高一时就认定东大是自己理想的大学,并不断为之奋斗。 “最让我感动的是东大独特的文化氛围。我也希望在这里能结识更多的朋友,收获更好的自己。”
回到老校园“寻根”,去新校园追梦
自2022年南京大学启动“寻根教育”以来,今年全校本科新生全部搬迁至鼓楼校区。与此同时,今年东南大学已有2340名新生入住四牌楼校区。这是近年来东南大学新生首次在四牌楼校区注册过半。
“一走进东大校园、梧桐大道,映入眼帘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在东大早就听说美安了,今天终于亲眼所见,希望以后也能啃菜根,做伟大的事”。迎新期间,东南大学开放了校史馆、梅庵、吴健雄纪念馆等,并开展校园参观活动,让新生在寻根的同时感受白银大学的文化氛围。
在东大地标礼堂涌泉池前,学校组织了“新生家长座谈会”活动。现场,新生和家长纷纷上台,热情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希望,共同为美好未来喝彩。新生们还写下了“给四年后的自己”的心愿卡,并将心愿密封在一起,等毕业时打开。
寻根、梦想是报到当天的关键词。 “我们注意到,很多新生对南大鼓楼校区都有着特殊的感情。比如凯嘉学院的杨泽浩,8月19日来到新生预备营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自己9岁的孩子我们和他在北楼合影留念,表达对与南大有缘的感谢。”南大新生学院党委副书记史家欢告诉记者,大学第一年是新生认识大学、进入学科、开启未来的关键时期。为了让“寻根”文化更好地融入新生生活,南京大学推出了新生适应性教育微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融入城市、融入时代。 “新生将通过《大学与学院先生》、《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雨花红——信仰的力量》等主题学习,树立成长目标,了解学科魅力,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兴趣和专业。”
在江南大学江阴霞客湾校区,全新、现代化的新校园也让首批455名“新生”眼前一亮。古朴的建筑风格和江南风情的水景,与江南大学本部和宜兴研究生院的风格一脉相承。
校园里随处可见各种欢迎新生的横幅和标语。在数字技术与创意设计学院,新生们收获了许多“小惊喜”。从基于学院英文缩写的全新视觉形象设计和视觉表达,到专门定制的帆布袋和卡夹、江阴霞客湾校区手绘地图,再到可印上“支票”的白色纸扇——中”,都体现了书院的独特之处。
来自安徽六安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新生丁薇拿着一把白色的扇子来到盖章区,等待学长给她盖章。当新校区的图书馆、教学楼以及新学院的校训印在扇子上时,这把“专属定制”的扇子就成为新生们初入大学校园时的“专属记忆”。 “这个大学‘见面礼’太有趣了,我会在大学好好学习,希望将来能有自己的设计作品。”丁伟说道。
开设新专业、新课程,培养新人才
记者了解到,2024届新生大部分是2006年出生的,东南大学也迎来了10多岁的青少年。
在东大大学迎新现场,由13名青年学生组成的“学术带头人团”备受瞩目。其中,来自辽宁省抚顺市第二中学的谭瑞琪是其中年龄最小的。读了小学3年、初中2年、高中2年,年仅14岁的谭瑞琪成为东大历史上第一位“10后”学生。 “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安徽大学英语专业,我很享受每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所以我选择在高二参加高考安徽大学英语专业,我想把大四省下的时间投入到更有创造力的大学研究”。谭瑞奇说,他上小学时,教室里挂着科学家钱三强、李四光的画像。带着好奇,他在网上搜索了他们的事迹,并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 “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放眼世界,报效国家,毕竟国家好,我们才能好!”
当我刚踏入校园时,我就已经有了科技报国的梦想。一进入江南大学智能制造学院(君源学院)安徽大学英语专业,新生宋子涵就看到了迎面而来的机器人,“小时候很喜欢各种机器人,现在对新名词很感兴趣”例如无人机和自动驾驶。”我喜欢长三角的科创氛围,希望以后能参与先进机器人的生产!”他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小目标”。
为了培养未来的新人才,许多高校新学期都有新的培养计划。今年秋季学期,南京大学万众期待的人工智能通用核心课程正式开课。该课程将成为每一位南大学生的必修课,并将正式向所有新生推出,采用人工智能与各学科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撑各行业、各学科新生产力发展。同样,东南大学也为新生打造了“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以人工智能学院为主导,按照理、工、医、人文等门类开展人工智能通用入门课程建设,并成立跨学科虚拟教研室,服务学校“人工智能”建设。智力+X”教育,开设试点课程105门。
江南大学首批四所学院入驻江阴霞客湾校区,已于今年6月7日正式揭牌。将产业转型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其中,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江南大学新增的工科专业。该校数字技术与创意设计学院院长曹明告诉记者,当前,设计学科面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有新的行业需求。数字技术与创意设计学院的设计学科主要围绕智能技术、智能交互、数字媒体艺术、服装设计等进行调整。 “比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设计会偏向交互媒体和虚拟交互,服装设计专业也会融入智能可穿戴设备。在整体课程中,人工智能课程会加入到新生的学习中” ”。
新华社·路口记者 杨品平 谢诗涵 叶震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