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高考那些事儿
历史系刘姓同学直接拎起一包行李,一步步从家乡河南走来。物理系的应同学来自宁波。他在西康买了一头小驴,一路骑到昆明。
对很多人来说,高考的历史似乎是比较新的。事实上,在80、90年前的民国时期,也有不少青年学生为了改变命运而参加高考。只是当时的中国,因为实力薄弱,不仅大学数量少,而且还面临着战争的考验,学生们经历了各种考验。一起来看看小学生们是如何参加“高考”的吧。
复旦大学毕业照
千里迢迢中考
高考最熟悉的印象就是全国统一的高考。民国时期也实行全国统一高考,也分文理科,但全国统一考试很久没有实行,只有1937年到1941年四年左右,当中华民国教育部设立全国统一考试招生委员会时,负责制定招生简章、评分题及招生标准、制定并颁布试题、审核成绩、分配学生录取。
北京大学录取调查
1937年,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这五所当时中国名牌大学,进行了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简称“五校”。名校联考”。全国统一考试期间,学生必须到招生区参加考试。当时全国划分为12个招生区,分别位于武昌、长沙、吉安、广州、桂林、贵阳、昆明、重庆、成都等地区。平等之城被日寇占领,无法设立招生点。
1941年以后,抗战进入胶着状态,全国统一考试无法组织,统一考试就停止了。全国统一考试结束后,实行“联合招生”、“委托招生”等招生制度。一是民国教育部划分相应的考区,指定区内公、私立院校使用一卷,由一所大学牵头召集其他大学联合招生。 1942年,全国分为10个联合招生区。比如昆明区有2所大学,西南联大是召集学校;重庆区10所高校中,中央大学为召集学校。
1944年西南联大入学证书
然而,1937年以前,抗战并没有爆发,国家还比较和平。当时,更灵活的学校采用了自己的招生方式。各大学的考试时间是错开的,也是为了方便学生多次报考。比如1931年北京大学英语系,南京中央大学的入学考试时间是7月6日至8日;天津南开大学的入学考试是七月下旬。
在自主招生阶段,由于民国时期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城市,考生在国内的难度较大。偏远地区要参加高考。比如要报考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就需要来南京参加考试,报考复旦大学,就需要赶往上海。对于偏远地区的考生来说,千里迢迢参加一场关乎自己前途命运的入学考试,实属不易。
燕京大学女子学校
即使在后来的全国统一考试中,考生也不容易参加考试。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迁,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昆明有很多学生申请西南联大。一个叫刘的历史系学生,拎着一包行李,一步一步地从家乡河南走来。物理系的应同学来自宁波。他在西康买了一头小驴北京大学英语系,一路骑到昆明。
作家汪曾祺记录了当时应试的困境。他从上海到昆明来到昆明。他对水土不适应,在路上疲惫不堪。到昆明时,他患上了恶性疟。梅毒药 606。当时王曾祺急得连忙宣布:“我没有梅毒。”好在学校没有误会(当时606不是梅毒专用药,也是恶性疟专用药)。汪曾祺的考试成绩也很好,考上了西南联大中文系。
民国考场
教会学校很贵,老师免学费
民国时期,高校自行招考。虽然时间错开,但也方便了考生,让考生可以申请更多的高校,有更多的机会。 .
民国时期参加大学招生需要申请费,价格不低。 1930年,北大招收一年级新生,注册费3元;同年中山大学招收新生,注册费3元。无论是否录取,申请费均不予退还。
民国时期,大学分为公立大学(国立和省立)、宗教大学和私立大学三种。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等公立大学,圣约翰大学、苏州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教会大学,震旦大学等私立大学。每个学校收取的学费是不同的。私立学校学费100元起,最高200元;教会学校学费200元起;公立大学的学费是几十元。即便如此,与人们当时的收入相比,公立大学的学费还是相对昂贵的。
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化学实验室
北大第一学年学费60元,清华大学40元。朝阳大学、中国大学、中法大学等私立大学,费用较高,加上食宿等,这个费用不小。在民国的高等院校中,宗教学校和医学院的学费最高。燕京大学学费162元,辅仁大学学费160元。金陵女子大学“5月4日”期间,每学年的学费高达200元。大学四年,光是学费就800元,不包括学杂费、住宿费、生活费。当时书费20元,校服费10元,实验费24元,借书证10元。这样一来,读一所大学至少要花1000块钱,这在当时足够买几套房子了。
中华民国高考试卷
不过,教会大学收费高,住宿条件和教学质量都很好,在当时算是贵族学校。 1932年,据燕京大学学生调查,颐和园附近的贾家屯居民的家庭年收入不足200元。那个时候,各个阶层的收入差别很大。普通工人月薪16至33元,平均22元。 1930年代,大学毕业生起薪一般为50元;工资高的可以拿到80元。中学教师、工程师、记者、编辑等知识分子月薪100至200元。大学教授平均月薪350元,一级教授月薪可达500-600元。
1916年北大第一届理科研究生师生合影
今天一片海洋相当于40元。教会大学的学费是每学期200元,也就是8000元左右。如果换算价格指数,200元的购买力将超过10000元。如此昂贵的学费,是工薪阶层的孩子负担不起的,所以教会学校的学生来源也是官员和富商的孩子。
私立和教会学院和大学的高昂学费使贫困家庭的学生望而却步,但没有出路。贫困家庭的学生可以上师范大学。民国时期,高校资源有限。为了培养人才,特别是未来从事教育的师范人才,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对师范教育给予了政策。再加上一些社会贤哲的捐款,一些师范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还对师范生给予财政补贴;一些师范学校还提供免费住宿。因此,高师成为很多学生的首选学校。
金陵女子大学旧照片
民国时期,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毕业于师范学校。著名报刊记者徐祝诚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刘和珍、徐广平均就读于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作者的导师徐忠涛教授来自河北乐亭。由于家庭困难,他上不起普通的大学,只能报读师范学校。 1930年代末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师从李进喜先生。 .
民国时期的高校学费昂贵,对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是个负担。勤工俭学可以弥补费用的不足。如果你遇到一位热爱并懂得才华的老师,并给予一些帮助,那是学生的幸运。
中华民国教师
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曾兆玉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四弟曾国璜的长曾孙女。 1929年,曾兆玉考入中央大学外国语系。次年,从外语系调到汉语言文学系。门下。
到曾兆余这一代,曾氏家族已沦陷,曾兆余的学费由其兄曾兆焕提供(曾兆焕于1927年调入中央大学化学系任教)。得知曾兆玉缺钱的消息后,胡小石让曾兆玉搬进他的公寓,希望夏路,和女儿胡令辉一起生活。曾兆玉在胡家住了三年。除了课堂学习,曾兆玉还与胡小石一起专攻古文字、书法和中国文学史,并练习书法。曾兆玉受胡晓石的言传身教,成为精通词赋的诗人、书法家,后成为著名的博物馆馆长,掌管南京博物院。
中华民国大学生老电影
胡小石不仅为学生提供帮助,贫困学生找胡小石吃米饭也成了当时的好话。民国时期,教授的收入在300到500元不等,可以养活一个十几口之家。胡小石在北京女子高中任教时,每月发完工资后,会把工资寄到家里。一到发薪日,家里人没有收到他寄来的钱,家里人就问胡小石工资去哪儿了。胡小石告知,工资用于支付欠餐厅员工的伙食费。原来,胡小石每个月都在校外吃饭。想必有些同学知道这个“窍门”。没钱吃饭的时候,他们假冒胡小石的名字,把钱存到胡先生的账户上。胡小石拿到工资后,伙食费自然超标了。胡小石知道后,明白了学生们的日子并不好过北京大学英语系,他笑了。只是那个月家里的生活有些紧张。
中华民国大学生老电影
异常录取的部分高手
民国高考不容易,录取率也很低。能考上大学的,肯定是尖子生。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民国大学录取时,考试成绩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但有时也不是完全以成绩为标准,还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标准。
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罗嘉伦
1917年,20岁的罗家伦参加北大入学考试,作文满分。他深受胡适的赞赏,胡适更正了试卷,胡适向学校招生委员会推荐。不过复习成绩后发现,罗嘉伦在数学考试中得了零分,其他科目的成绩也很一般。委员会成员经常摇头。最终,主持会议的校长蔡元培做出了最终决定,破例以“奇才”的名义录取了罗家伦。 1919年“五四”运动中,罗家伦是领导者之一,后来成为著名教育家,先后任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校长。
1920年出国留学的康白清(前排左为康白清,后排左为罗嘉伦)
白话诗人康柏清也差点错过北大。 1917年,康白参加北大信息化考试,中英文均获得第一名,但数学成绩为零。根据规定,北京大学不得录取。也是因为胡适威胁要辞职民国高考那些事儿,北大才勉强录取他。
精彩
闻一多早年报考清华,但其他科目一般,作文出众。后来,闻一多“报恩”。 1930年,他还破格录取了一个学生:臧克嘉。
26岁的青年诗人臧克佳报考国立青岛大学(现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学系主任闻一多给出了两道作文题:第一,“你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 ”,第二个是“生活杂念”。两个问题是可选的,臧克的家人都做了。他写了“生活杂念”北京大学英语系,只有三句话:“生活总是在追逐幻想,但谁看幻化为幻化,将沉入无边的苦海!”
这短短的三句话,满满的哲理,感动了闻一多,破例给了他98分的高分。虽然臧克家人在这次招聘考试的数学考试中吃了“鸭蛋”,但他却被破例考入青岛大学文学院。
年轻时的臧克佳
中学毕业后,吴晗考入杭州之江大学预科。一年后,之江大学关闭。吴晗考入上海中华公学,胡适任校长。不久,胡适辞职返回北平。吴晗决定转入燕京大学。然而,他在中国公立学校的英语成绩是“C”,不可能被教会办的燕京大学录取。这时,在燕京大学顾杰刚教授的赏识下,他在燕京大学图书馆找到了一份工作,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难题。
武汉青年
1931年初,吴晗辞去燕大图书馆的工作,在胡适的主持下进入北京大学文学院。结果,文学、历史和英语都得了满分,而数学得了零分。北大拒绝录取,吴晗只好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文学、历史、英语又火了,数学还是吃“鸭蛋”(也有清华不学数学的说法)。但经过深思熟虑,清华大学毅然决定破例录取他为历史系学生。被录取的五名学生中,成绩排名第四,直接升入二年级。
随后,胡适评论北大数学零分不录取的规定:“北大的考试制度太不合理了,可惜像吴晗这样的天才学生,因为数学不及格而没有被录取。 ……”后来,北大取消了数学考试。
青年钱钟书
有文章说,钱钟书是在民国时期特殊情况下被录取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1929年夏,钱钟书以中文特别优等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英文满分(100分),数学15分。排名第 57 位。
考试题很奇怪
不久前,在湖南怀化市枝江侗族自治县的档案中,发现了一套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清华大学入学试卷。试卷的篇幅并不大,只有短短的几项,远不及现在的高考卷子的十多页。大致内容如下:
国家的历史和地理,填空:中国最大的大米市场在____;最大的渔场在____;陶器最繁荣的地方是____;大豆产量最多的地方是____;产油最多的地方是____;贸易量最大的商埠是____。
世界历史地理,填空题:由于欧洲的战争,____国被攻破,____国领土缩小,____、____、和____正在出现。
中文作文题:选择以下五个问题之一,包括古典和白话。 “酷热的夜晚,街上的灯火通明”
国立清华大学
民国时期,大学招生采取什么措施?据记载,1931年吴晗报考清华大学时,有5门必修课,即党义、汉语、英语、中国通史和西方通史。选修课是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和普通生物学。他从理论(伦理)中选择一个,吴晗选择理论(伦理)。
1932年,18岁的周祖墨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清华大学英语系,并被录取。报考北大时,语文考试的题目之一是翻译杜甫的《秋风破草堂》。申请清华大学时,其中一篇试卷是《给儿子的书信》。他当时的想法是对的:一个是王寅之,另一个是胡适之。结果,胡适是对的。这个问题是陈寅恪提出的,标准答案是“祖冲之”,但陈寅恪也点赞了“胡适之”的答卷。
四川大学试卷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录取了周祖墨。由于清华大学每年的学费很高,周祖墨家境贫寒,无法供养。最终,周祖墨选择了北大汉语言文学系。
1940年全国统一考试时,有八门考试科目,其中四门是必考科目:公民、语文、英语和生物。其他四门根据志愿填报的志愿选拔。文科(文、法、商等专业及相应师范学校):数学、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物理、化学等附加考试(综合论文);化学、中外历史地理(综合卷);医学、农学:数学、物理、化学、中外历史地理分开考试(综合卷)。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