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大师离世!缅怀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

时间:2023-08-28 02:48:13 阅读:

复旦大学消息复旦大学英语,著名核物理学家、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7月17日在上海病逝,享年86岁。

(来源:复旦大学官网)

复旦大学官网主页也更换为灰屏,向老人表示哀悼。

杨福家教授作为原子物理领域的研究带头人,为我国应用物理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在核光谱、核衰变分析、离子束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复旦大学英语,开创了国内离子束分析研究的先河。 场地。

杨福家的成长经历

杨福家1936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宁波。

1954年从上海格致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

杨芙一家人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照片(来源:复旦大学官网)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他与复旦大学、物理系结下了终生的缘分。

来到复旦,杨福家能够聆听王福山、周同庆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教诲,并得到当时国内顶尖物理学学者的指导。

他在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时说:“复旦给了我扎实的基础,给我们授课的教授都是名教授,比如一年级教普通物理的王福山教授,一年级教普通物理的周同庆教授。”二年级,主讲数学、物理方法的王恒寿教授,陆和富教授等。

卢和夫教授同时也是杨福家的导师,在学术研究上给了他很多帮助。

他说:“有一次在课堂上,我指出他的一个公式不合适,他说回去查一下。后来,他邀请我去他家,说,你说的是对的,我下次上课会改正,改正,一点也不生气,这就是大师的风格。”

1958年,杨福家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 得益于当时学校领导“敢于放手年轻人”的理念,他24岁就被任命为系副主任。

1963年,杨福家被选为丹麦玻尔研究所访问学者,从事核反应能谱研究,这次丹麦之行还发生了一段有趣的插曲。

据澎湃新闻报道,由于当时选拔留学生的需要,对英语口语的要求非常高。 但当时参加选拔的考生不会说英语,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

他告诉他北大的朋友,我们的英语不应该这么差。

于是,两人约定以后散步的时候只说英语,不说中文。 最终,他们全部通过了外教考核。 而那位北大好友就是后来去英国留学并担任北大校长的陈嘉尔。

对此,杨福嘉曾感慨地说:“不要轻易被别人打败,要思考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坚持下去。”

(来源:复旦大学官网)

这次丹麦之行给杨福家后来的学术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当杨福家到达丹麦玻尔研究所时,尼尔斯·玻尔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小玻尔主持了工作。 父子俩都曾获得过诺贝尔奖。

一个小国却能产生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这让他思考这里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丹麦的学习生活给杨国富印象最深的是复旦大学英语,那里的师生相处非常融洽,讨论时没有任何隔阂。

他还发现,有时他们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吃饭。 这并不是说菜有多少,而是大家边吃边讨论问题。

刚到丹麦,杨福家一开始觉得不习惯,也不敢提问,但在丹麦,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课堂,问的问题越多,问题就越多。他们的表现会更好。

复旦英语学院_复旦大学英语_复旦外语学院

据复旦大学报道,培训期间,杨福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50多名学者日夜进行科研,吃饭时也不忘讨论问题。 他们在短短一年内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验证了该所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核运动状态的预测。

实验进行到凌晨2点30分,杨福佳看到了预期的信号,被科研的喜悦淹没了。

杨福佳(左)与复旦大学同事一起进行物理研究(来源:新华网)

据上观新闻报道,在杨福家的带领下,“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与核物理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

随后,复旦大学加速器实验室改造的质子静电加速器成功将能量从3光电子伏提高到4兆电子伏,填补了国家实验能量范围的空白。

(来源:文汇报)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这句话杨福家反复强调,勇于培养问题意识的思想也融入到了他在复旦的教学中。

点燃青少年心中的光芒,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

1993年2月,杨福家出任新中国复旦大学第五任校长。

由于历史原因,当时的大学在职称评审和聘任上普遍存在严重的资历问题。

就任校长后,杨福家无法忘记1960年学校“不拘一格的人才降级”,他决心用行动回报复旦大学对他的关怀。

杨福家就任复旦大学校长后的第一举措就是:“给年轻人机会,关爱复旦人”。 大力改革体制,克服一切困难,给年轻人机会。

(来源:新华网)

他说,“让年轻人带头,是培养年轻人的重要途径”。

复旦大学物理学教授金晓峰回忆道:“老校长提出了‘给年轻人机会、关爱复旦人’的理念,让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复旦开学了。”设立青年教师发展专项计划通道,同时给予老一代教师关怀和保护。

不久之后,复旦开始涌现出20多岁的教授、30多岁的二级学院院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

在杨福家的影响下,复旦大学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大学之一”,整个校园呈现出生机勃勃的面貌。

杨福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复旦校训中,他最欣赏的是博学的“学”和恳切的“问”。

他说,“做学问,学习是学会提出问题,而不是学会回答问题。年轻人要想进步就必须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他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他将其形容为“火种”。

他告诉同学们,认清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比片面关注成绩更重要,要认识到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分数就是表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一旦找到了自己的火种和特点,你就能腾飞。”

此后,他离开复旦大学,于1996年出任诺丁汉大学校长,也是第一位在英国大学担任重要职务的华人。

诺丁汉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举行欢迎仪式,热烈欢迎中国著名学者杨福家出任诺丁汉大学校长(来源:新华网)

“学生的头脑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待点燃的火。”

据新华网报道,在宁波诺丁汉大学,杨福嘉亲自宣读并回复学生来信,要求学生走到课堂讲台上,并开展小组合作研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复旦大学英语_复旦英语学院_复旦外语学院

宁波诺丁汉大学董事长徐亚芬回忆,学校成立前,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急需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目前还存在空白中外合作办学。

来宁波考察的诺丁汉大学执行校长科林·坎贝尔被杨福家先进的理念和发展教育的诚意所感动,赢得了英方的认可。

徐亚芬说博雅大师离世!缅怀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学校接待大厅原来有“一流学术成就一流人才”的标语,在校领导的建议下改为“一流学术成果,一流人才”。杨福家.

从成绩到成就,是从批量培养毕业生转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的舞台,这与“点燃火种”的理念是一致的。

失去第22届院士

据澎湃新闻统计,2022年以来,我国已流失两院院士21人。

1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无党派人士、精密机床设计与技术专家、机械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原高级工程师徐兴初(局)于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专家、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研究员潘自强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

1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冶科学家、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戴永年在昆明逝世,享年92岁。

1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农业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兆良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3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技术应用专家、原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所研究员毛永泽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3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机械工业部第七研究所第二十三研究所原副所长陈竞雄在北京101岁。

3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温盛昌在青岛逝世,享年100岁。

3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物营养学家章子怡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4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天津大学教授于国聪在天津逝世复旦大学英语,享年100岁。

4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焊接专家潘继銮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4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三立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5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小麦遗传育种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在北京去世,享年105岁。

5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动力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原校长黄文虎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6岁。

5月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坦克车辆设计专家王哲荣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6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技术与装备专家、东华大学教授周勤智在上海去世,享年95岁。

6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感光材料专家、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首席专家、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邹晶于天津逝世,享年86岁。

6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矿床地球化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于崇文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6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半导体材料专家、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梁俊武在北京去世,享年89岁。

7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晶体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范海夫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7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发光科学家徐旭荣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7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风景园林师、风景教育家、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孟昭祯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

参考:

猜你喜欢

与毕业生共话母校发展。“我为母校献金点子”活动是复旦大学毕业季主题教育活动之一。结合“第一个复旦”建设和学校“十四五”规划,金力与毕业生交流了学校未来发展思路,希望毕业生与母校共同进步,再攀高峰。从毕业信息和生活设施两个方面,脑科学研究院专业硕士生研究生刘蒲分享想法。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专业硕士生卞舒婷从专业硕士的教学培养以及校园生活两个方面交流看法。...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