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语文之困
作为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一名四年级女孩的妈妈,赵思琪(化名)至今忘不了孩子上学期期末考试遭遇的挫折——数学、英语成绩还过得去,唯独语文只考了70多分。仔细分析了试卷后,赵思琪得出的结论是,试卷只考了课本上内容的三分之一,其余内容都不是课堂上或课本上教的。
赵思琪的情况似乎并不是孤例。深圳市南山区一位初中生的父亲,对儿子语文成绩不好感到忧心忡忡。“从小我就花很多时间陪他读书,我们在家里买了一堆书。”虽然这位父亲毕业于知名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写作工作,但这位初中生的语文成绩始终没有起色。
其实,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家长、学生和老师很多年。很多中文专业毕业的家长或者从事写作工作的家长,都会抱怨自己不会教孩子中文。“中文是我的母语,怎么才能提高?”有的家长甚至花巨资到外面报写作培训班英语启蒙教材,“但到最后,孩子也只是学会背诵几篇范文而已。”
从中小学语文学习中传承下来的问题似乎已经进入大学,大学老师们都在抱怨,为什么现在很多大学生连一篇像样的稿子都写不出来,存在着意思表达不清、文笔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为何“最熟悉”的科目,却成了“丢分最多的科目”?
汉语存在什么问题?
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不断被提醒,语文始终是一门被学生忽视的学科,无论在哪个年级。因为从小接触语文,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基本能听懂题目的要求,不管出什么样的题英语启蒙教材,学生都能答出一部分,不会像其他科目一样写不出来,得零分。“不管学不学,成绩都很难提高。”看似最熟悉、最容易拿分的语文,却成了“失分大科目”、“难科目”。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中学生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越往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情况越差,到了高二,他们几乎不敢读那些与高考无关的“杂书”。
一位在作文培训机构工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小学生家长为了“戒网瘾”,不让孩子沉迷于抖音或者手机游戏,把孩子送到作文培训机构。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员白浩分析,多年来的教学导向造成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往往与生活脱节。白浩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口语交际表达能力。人社部发布的八项核心职业技能中,第一项就是交际能力。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口语交际练习非常少,即使练习了,也无法在考试中考到,所以逐渐被弱化。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员李一新认为,对于学校老师来说,很多时候教什么就是考什么,当我们注重用识字类问题来引导教学时,老师们就会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2017年起,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语文、历史三门学科统一教材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秋季学期将实现各年级“全覆盖”。据了解,2019年,全国小学全面实行统一教材后,其中有一个单元叫“复述”,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但白浩问过很多孩子,在学习了复述单元后,生活中什么场景需要用到复述,很多孩子还是一头雾水。“课本上没有应用场景,考试中考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脱节了。”白浩解释道。
最新的课程标准,也就是2022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正在发生着变化。
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在介绍此版课程标准的变化时特别指出,课程标准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设立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了课程的综合实施,强化了实践要求。
深圳市盐田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盐田外国语学校”)汉语老师肖涛告诉记者,这是以前没有过的情况,汉语学科也要和其他学科相衔接,和其他学科一起解决问题。
从顶层设计看,汉语正逐渐脱离单纯的语言文字,而与生活、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现实生活中训练学生的汉语能力,培养学生的汉语核心素养。
白浩也提到,新版课程标准出来后,有一个词特别热,就是“语境”。语文的语境包括生活语境、文学体验语境、跨学科学习语境。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要改变以前的观念,让孩子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他们的成长、生活和未来。语文教学经过多轮课程改革破解语文之困,其实也是在不断发现问题,然后调整教育政策。所以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一直在进步。
各学科新一轮教学改革率先实施
2022年版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跨学科学习”的概念,还明确“原则上每门课程应当利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专题学习”。
这一规定也从课程角度贯彻了“语言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一样广阔”的专业语言理念。
采访中记者发现,截至今年,深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的跨学科探索已经进行了整整10年。“我们的跨学科教学比例早已超过10%,达到30%。”深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校长吴立新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2014年,吴立新还担任学校教学主任,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下,课堂内外的教育模式基本都是以做题为主,社会对教育的批评也不少。
该校语文老师李想说:“看到孩子们这么不开心,每天愁眉苦脸地做练习,我们都想改变那样的教育生态。”在学校的支持下,时任通识课程中心主任吴克带领李想、邵琼等老师牵头组建通识教育团队,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跨学科主题课程探索。
“我们在学校一角给这三位老师安排了单独的办公室,让他们可以先探索跨学科的专题课程,先行尝试。”吴立新说。
普通班的老师们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因为像博物馆课程这样的跨学科课程几乎没有先例,只能自己摸索。在摸索过程中,吴克组织大家及时记录、整理每一次实践,并编纂成详尽的课程教材。短短4年时间,老师们编纂的教材就超过60万字,并荣获2018年度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看到了他们眼中的光芒,我们在做一件有价值的工作,所以我们愿意全身心投入其中,尽心尽力。”参与综合教育的教师们达成了一致的共识。
于是,在深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的这个实验“角落”,普班的孩子们超越了语文、数学、英语的学科限制,学习跨学科的博物馆课程、跨学科的主题课程、职业启蒙课程,探索宠物昆虫王国、揭开草药世界的秘密、穿越节气、四季……
因此,他们的童年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和发现、去交流和表达、去推理和合作……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做研究、如何从研究中获得经验、以及如何通过体验式探索真正实现学习。
综合班的评价方式也从“选拔性评价”转变为“成长性评价”,注重学生深度学习素养和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课团队对学习实践进行全程记录。作为传统纸笔考试的补充,综合评价贯穿学习的全过程,不再由单一的考试决定一生。
“普班的孩子学习积极性高,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强,潜力很大!”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同和支持学校推行的普班课程实践。普班课程开始流行起来,家长们也开始“争先恐后”地挤进普班。普班课程组多年的先锋示范,在深圳实验学校小学正式开花结果。在刚刚结束的这个学期,全校各年级都在推进跨学科主题课程实践。全员、全员、全科目、全过程开展跨学科主题课程,已经成为深圳实验学校小学新的课程文化。
汉语改革不是一刀切的做法,也不是一次大跃进
李毅新介绍,在深圳,无论就读哪所学校,都有丰富的校本课程,深圳每年都会在校本课程中遴选出优秀课程,作为政策指南进行引导。
校本课程一般分为知识类、艺术类、科创类、体育类四大类。白浩曾做过调查,由于校本课程是学生选修课,所以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中,艺术类和体育类占比最高。“这说明什么?学生已经受够了学术课程!”
作为学科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改革路径该如何走?
2021年起,深圳不少小学开始把上课铃声换成优美的诗歌、音乐童谣,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与诗同行”。经过半年的基础熏陶课程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开始了,以统一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文为主,适当拓展同类诗人、类似题材的古诗文;最后以专题社团作为课堂的延伸英语启蒙教材,为有兴趣、有专长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提升平台。这被称为诗歌教学的基础、提升、拓展的“三级”课程。
“诗歌教学应该是‘教诗课’,而不是‘教诗课’。”白浩说,诗歌可以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完善思维、获得向上的力量、获得人生的智慧,因此应将古诗作为“五位一体教育”的重要抓手。
白浩在给老师做诗歌训练时,注重引导老师寻找每首诗的诗意。白浩举例说,《春光乍泄》的诗意是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由于每个孩子所经历的春天都不一样,诗中的“绿映红映”并不一定是指绿树红花,也可能是青山、绿水、绿湖、绿草、深绿、浅绿、淡绿、墨绿,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产生多样的理解和想象。
诗歌教育各项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比如,在教学《江南春色》时,引导孩子们用“AI绘画”呈现心中的“江南春色”;有些学校的诗歌教学长廊的传感器上方,孩子们可以用手抓取植物、动物、人物等相关形象的物品,为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作画;学校的360度环形屏幕等沉浸式“诗歌空间”成为学生最喜爱的校园角落;就连体育老师也结合古诗词,带领全校师生在《诗经》《千字文》的陪伴下做诗歌仪式;美术老师结合学校的社团火瓢脸画课程,创新研发诗人脸画课程,用生动活泼的脸画讲述诗人的故事……
诗歌课已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校本课程。深大教育集团下属一所外国语小学的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他家刚上二年级的孩子,现在能背诵200多首古诗。“孩子在家就能主动背诵古诗,家长都不知道。”
在盐田众多优秀的汉语教师中,来自盐外的小陶脱颖而出。
小陶在燕外当初中老师10年,他只专注于两件事:多读书、坚持写作,在这个过程中,他让孩子们爱上了读书、爱上了写作。
“要坚持全书阅读和写作,把相关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集体阅读,拓展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肖涛设计了10个主题,比如初一要读神魔系列,光读一本《西游记》是不够的,还要读《希腊神话》、《聊斋志异》和《哈利波特》系列。
诸如此类的话题英语启蒙教材,科幻、传统文化甚至美食,都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对阅读和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写了一本关于阅读课的书,阐述了他的汉语课程理念:“一切汉语素养都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课来培养。没有阅读和写作课,汉语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就无法真正实现。”
小陶曾经做过计算,如果每天能看书四十分钟到一小时,初中三年就能看完一百本书,这个力量很惊人。但如何“把握”时间呢?小陶告诉学生,管理时间的秘诀是确定事情的轻重缓急,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投入。
在小陶的语文班,每周都有多节阅读课,他鼓励学生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比如午休前后、寒暑假等,甚至抽出课外时间给孩子读书。
在阅读过程中,小陶会帮助学生“建模”,也就是找到一定的模式。他还鼓励孩子们以系列为主题进行写作。“通过阅读开阔视野,感受世界,培养三观,我觉得这是我的核心。然后通过写作表达你对人生的看法、你的想法,传递你的情绪,传递你的知识,边做边学,边学边做。”
小陶批改作文的方式也很独特。当孩子们有了一定的思维训练基础后,他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作文上写评语,孩子们之间互相评价。写得最好的作文,小陶会当面批改,然后进行微调——有时候,一篇800字的学生作文,小陶的微调会多达3000字。
深圳市盐田区总工会特将工作室命名为“盐田区小陶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作室与其他学科协作,开展跨学科学习,拓展课程趣味性、丰富性,践行语文核心素养。
“深圳教育的发展路径和深圳过去40年的发展很相似,开放包容,风格各异。”李益新介绍,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开发好的课题,学校有权双向选择。“我们尊重学校的发展意愿,按照学校的实际需要规划我们的教育改革路径,而不是一刀切、‘大跃进’、最后趋同。我们希望教育保持多元,百花齐放,符合地域特色。”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