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常 畅 杨鲁新 我国英语教材研究60年述评———基于CiteSpa
关于作者
杨鲁新,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英语比较研究会写作教研会副会长中国英汉比较研究会汉语、外语教师教育专业发展与发展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秘书长,委员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21-2025). 他的研究兴趣包括语言课程与教学、第二语言写作教学、外语教师教育和学术素养发展。
概括
本文以国内15种外文核心期刊的270篇论文为数据源,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第二版,对1962-2022年国内英语教材研究进行回顾。 结果表明,研究论文数量呈现“过山车”式发展趋势,占期刊论文总数的比例较小; 研究视角偏重于宏观理论的探讨与观察,缺乏多学科的综合分析; 研究课题涉及教材编写、使用、分析、评价、研发等,但缺乏系统性; 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缺乏定性和混合研究。 未来的研究应侧重于内容覆盖、三维视角、范式动态和智能转向。
关键词:英语教材; 前沿热点; 引用空间; 视觉分析
更多的
1 简介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和国力。 作为极其重要的教学要素,教材研究与教学发展是齐头并进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英语教学的发展见证了英语教材研究的演变。 一些研究者对我国英语教材的研究与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如刘华妮2013;杨刚、陈建林2013),但相关回顾涵盖的时间段相对有限,历史回溯不够够了,前景还不够。 本文立足于教材建设是国家权力的新时代背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英语教材研究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立体的综合考察,总结了取得的成绩,提出问题,展望未来,以推动我国外语教材体系建设和外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2.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在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初步检索结果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英语教材研究文献的年份始于1962年。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为:(1)自1962年到2022年,我国英语教材研究论文发表总体情况如何? (2)国内英语教材研究有哪些类别,涉及哪些内容? (3)国内英语教材研究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将如何发展?
2.2 数据收集
作者主要从中国知网进行数据采集,具体步骤如下: (1) 期刊选刊,选取15种国内外文核心期刊; 、“英语教材”为关键词,进行文章标题、关键词、话题、全文等穷举搜索; (3)筛选文献,将检索到的中文论文一篇一篇阅读,排除非研究文献(如会议摘要、访谈等),最终得到270篇论文; (4)建立文献数据库,将所有论文编号后导入Excel和CiteSpace软件。
2.3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分析 根据论文发表年份,使用Excel软件统计论文发表数量,揭示论文发表的总体趋势; 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技术,对文献进行共现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初步厘清英语教材研究的核心领域和热点变化。
定性分析采用类别分析法(陈向明2000),进行三级编码。 首先,根据CiteSpace初步生成的研究核心领域,搜索“外语教材”、“教材编写”、“教材建设”、“教材评价”、“教材分析”、“教材研究”等有意义的单元和发展”,并进行标签化。 其次,仔细查阅文献,对意义单位进行分类。 例如教材中的“语用知识分析”和“中国文化分析”就属于“教材内容分析”。 第三,通过整合意义单元之间、意义单元与类别之间以及类别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编码框架(见下表1)。 最后根据CiteSpace绘制的科学知识图谱,根据编码框架进一步分析文献内容。
三、研究成果
3.1 总体趋势
从1962年到2022年,我国英语教材研究文献数量呈动态变化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见图1)。 沉寂第一阶段(1962-1979):仅有3篇论文,主要涉及教科书作者的思想和经历。 第二阶段(1980-1998)的兴起:英语教材问题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论文发表量有所增加,但仍处于低位运行。 第三个蓬勃发展阶段(1999-2022):英语教材研究的范围和视野不断扩大,发表文章数量波动上升,2009年达到16篇的高峰。英语教学促进了教材研究热点的频繁出现,教材研究的快速发展。
3.2 文件类别
文献分类有助于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把握研究情况。 借鉴以往外语教学研究的分类方法(文秋芳,2001),作者将英语教材研究文献分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综述研究三类。 在270篇论文中,理论研究最多,有155篇(占57.4%); 实证研究其次,有104个(占38.5%); 综述研究最少,有11个(占4.1%)。
进一步查阅文献发现,1962年至1982年共发表论文7篇,均为理论研究,没有实证研究和综述研究,说明理论研究早于实证研究和综述研究。 2001年以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数量有所增加,而综述性研究的数量仍然很少。
3.3 研究课题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和要点。 在某一领域的文献中重复出现的关键词可以代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冯嘉等,2014)。 作者利用CiteSpace对1962-2022年国内英语教材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分析,绘制出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2)。
图2中,圆形节点代表文档的关键词,圆的面积越大,代表的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 国内英语教材研究高频关键词包括教材改革、英语教材、大学英语、外语教学、教材编写、教材开发、教材评价、写作练习、听说能力、阅读理解、口译教材。 对270篇论文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3.3.1 理论研究
近60年来,英语教材的理论研究最多(155篇),呈现出从宏观理论研究向微观理论研究的趋势。 宏观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课堂教学的三要素包括教材、教师和学生。 从对英语教材的研究开始,研究者就开始关注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2010年以后,国内学者开始从英语教育(赵林静、刘华妮2012)、立体概念(陈健林2011)、立体观(陈建林2011)、图式理论(刘辉 2014)。 之间的联系。
二是教材建设的理论研究。 庄志祥(2005)回顾了英语专业教材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发展特点,提出立体外语教材建设应符合国情、理念新颖、系统完整、科学在方法上,在手段上是现代的。 此后,国内学者相继从一体化框架、国际创新型英语人才、国家安全视角、新文科建设(如壮志祥等,2013)。 新时期英语教材建设的影响因素,如课程标准、学习者、教师、外语生态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也受到关注(刘道一2020)。
三是教材评价理论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探讨英语教材评价体系的构建,涉及国外英语教材评价体系的启示(赵勇,郑书堂,2006),大学英语教材审定与选择体系在目标方面的有效性,思路、方法等(司宪柱2009)、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框架对教材隐含意识形态的解释程度(张维年2014)等。
进入21世纪,教材理论研究逐渐从宏观层面转向微观层面。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概念、基础、框架、原则、特点和方法,以及任务设计、主要问题和特色创新等方面。 研究对象涵盖口译、多媒体电子、综合、ESP、英语写作、多模态、旅游英语、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等不同类型的教材(如戴卫东、王雪梅2005;高嘉静2009)。 研究视角包括交际法、人文教育、课程思想、图式理论、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等(如孙有忠2020)。
研究者也开始对某教材或系列教材进行分析评价,包括《大学英语》、《速读》、《现代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听力听力教程》、《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新目标大学英语教材系列》等(如舒定方2008;许颖、钟书能2019)。 此外,英语教材的研发理论也受到青睐,研究视角涉及联结主义、经验哲学、输入输出假说等(如包敏、李小祥2017)。 也有学者对英语文学和语言学教材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评价(如徐雷,2014)。
3.3.2 实证研究
对英语教材的实证研究数量(104)仅次于理论研究。 结合图2中的关键词,作者归纳出五个研究主题:教材编写、教材建设与开发、教材使用、教材内容分析、教材评价。
对教材写作的实证研究大多采用定性的方法来分析英语教材的写作概念、特点、问题和对策。 研究对象涵盖学术英语导向教材(舒定方、安林2014)、英语精读教材(沉力2001)等不同类型的英语教材。
教材建设和研发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分析各种英语教材的现状,二是运用量化的方法探索英语教材语料库或教材词汇的创制与应用(胡开宝、李毅2016;金檀等2019) ). 个性化、智能化的英语教材语料库的建设和开发,有利于我国英语课程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对教材使用的研究大多采用定量的方法来考察教材的使用情况,如师生对教材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类别包括写作教材、学术思维教材、电化教程、综合英语教程、输出导向教程等。影响教材使用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效果、考试等。 .(如张宏等,2021) 此外,很少有定性研究从活动理论或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教师使用英语课本的策略和动机(徐金芬学术观点 | 常 畅 杨鲁新 我国英语教材研究60年述评———基于CiteSpa,范玉梅,2017)。
教材内容分析在实证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大,可分为语言内容分析和非语言内容分析。 语言内容分析中常用定量方法考察不同学段教材中的词语搭配、时态和语态、语块比较、词族分布、语法布局、体裁特征、篇章类型、语用知识等(如李敏,于中秋2020),理论框架涉及社会语言学、社会符号学、动力系统理论等。非语言内容分析侧重于英语教材中的任务设计、活动安排、跨学科内容、中国文化、思辨能力、核心价值观等对于中学和大学(如陈泽航等人,以认知理论、互文理论、“内容与语言一体化”的概念为概念框架,或从功能语言学、思想政治的角度进行讨论,教育观、现代课程论。
教材评价研究侧重于量表的开发,探索教材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如张红,李晓南2022),为教材编写、分析、评价和跨文化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3.3.3 回顾研究
综述性研究仅11篇,其中大学通用英语教材研究4篇,特定类型教材研究7篇,重点介绍了国内外语文期刊论文的数量、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综述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国内外语言学界对大学英语教材的研究数量普遍偏少; 研究对象中,大学英语教材多于专业英语教材,综合英语教材多于配套教材; “特点,缺乏对教材使用主体的实证研究;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但定量研究逐年增多。2020年后,综述研究将更加关注教材研究的热点问题,如商务英语教材开发(王利飞、任杰2021)、外语教材评价(贾凡2022)等。
四、问题与展望
4.1 存在的问题
1962年以来,我国英语教材研究不断发展。 论文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 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 研究内容涉及教材的不同方面,但还存在不少问题。
(1)论文总体数量较少。 以2021年为例,外文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1426篇,其中教科书研究论文15篇,仅占1.1%。 不难发现,虽然国内英语教材研究的总量在增加,但在外语研究的总发表量中所占比例较小,这与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
(2)研究视角单一、片面。 相关研究主要采取两个视角:一是从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教材评价框架的合理性、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特点、教材研发的依据与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宏观层面(如 Chen Jianlin 2011;Sun Youzhong 2020)。 二是以客座研究者的视角,通过观察、访谈、分析等方式,阐释教材内容和评价体系的特点(如陈泽航等,2020;李敏、余中秋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第二版,2020)。 然而,教材研究涉及多个学科,教材的研制、编写、使用、评价过程复杂,参与者和对象各不相同。 单一视角的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推广程度不高。
(3)研究内容不够系统。 图3中关键词的出现反映了近60年来国内英语教材研究热点的演变和发展。 结合表1和图3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现有的理论文献大多是宏观的思辨性探讨,很少有理论联系实际、服务于实际英语教学的系统研究。 其次,实证研究大多侧重于教材编写的特点和教材文本内容的分析,忽视了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 国外学者在教材开发、教材使用、教材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如Bao 2018;Tomlinson & Masuhara 2018),而国内的此类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第三,研究对象多为大学英语教材,尤其是综合英语教材,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材重视不够。 这种“片面倾向”(杨刚、陈建林2013)不利于形成“一站式”英语教材建设体系。
(4)研究范式具有“有限理性”(王攀峰2019:46)。 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很多,但人文理解研究范式很少。 多数研究将教科书视为客观知识实体(如司贤柱,2009),教科书的社会文化建构特征(如徐金芬、范玉梅,2017)并未得到广泛关注。 从实证研究方法来看,定量研究占很大比重,定性研究较少,混合方法较少; 横向比较研究较多,纵向历时研究较少。
4.2 展望
针对我国英语教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望了英语教材研究的发展前景。
(一)从成果数量上看,广大英语教师、学校教务部门、国家教材管理部门要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第二版,共同推动英语教材高速高质量发展研究。 在个人层面,英语教师要不断反思教材使用中的挑战和收获,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产出更多的教材研究成果。 在学校层面,应创造条件提高教师教材的研究水平,如定期组织讲座和工作坊,加强英语教材研究学术成果奖励机制建设。 在国家层面,可设立英语教材研究专项,增加教材研究经费。
(2)从研究的角度,吸取各种理论的精华,多角度探索英语教材的编写、使用和评价。 一方面,注重宏观理论探讨与微观内容分析相结合,将客位研究者的视角与主位用户的视角相结合。 例如,从教材编写者、出版者、使用者等多个群体的角度,对教材编写特点与使用效果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属空白。 另一方面,注重从跨学科的角度解决教材领域的独特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开始吸收话语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相关理论,借助跨学科和理论联系构建教材研究的方法论框架(Fuchs & Bock 2018)。 在社会文化语境和课堂语境的双重背景下,从多学科视角探索英语教材是研究我国英语教材的重要途径。 例如,研究者可以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动力系统理论等视角,探究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教材过程中的行为输入、心理情绪等要素。
(3)从研究内容来看,全面系统的研究不仅要关注教材的内容,更要关注教材的使用。 首先,以往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材与“外语教学”、“听力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关系上,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课程思想的角度拓展教材的研究内容和政治,注重教材所蕴含的文化、情感和价值观的立德树人的作用。 其次,教材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教材的使用过程。 教科书的使用涉及教师的行为和策略,以及学习者的性别、年龄、动机和想法。 不同之处。 三是注重基于数字多元智能模型的英语教材研发实证研究。 国外研究者将目光投向教材开发中“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将互联网与后疫情时代的新型智能教材纳入研究范围(Bao 2018;Norton &布坎南 2022)。 因此,如何开发创新型、数字化、学生主体性的教材是我国英语教材实证研究的发展方向。 最后,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后尤其需要关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材使用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效果。
(4) 从研究范式上看,要与国外前沿研究接轨,实现研究方法的动态化、智能化转向。 国内现有研究通常采用定量方法,利用语料库等工具分析某(系列)教材的特点。 这种基于传统还原论的横截面线性法无法准确分析教材内容的历时发展和使用过程。 事实上,英语教材是动态的,表现在时间维度上; 它们是情境性的,体现在空间维度上。 教材的使用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都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它们之间的干扰和关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Larsen-Freeman & Cameron 2008)。 相应地,未来英语教材研究应从共时研究转向历时研究,从孤立研究转向关联研究,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教科书研究的智能化转变体现在从描述性分析向预测性分析的转变。 描述性分析是以数据信息为基础,通过整理、描述、解释等方法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揭示事物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信息时代,预测分析成为人类文化认知的重要特征(见王攀峰2019),即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描述和挖掘前沿问题,发现前沿问题通过建立模型来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 把握发展趋势,合理决策。 预测分析在教材设计、开发和评价中的应用是英语教材研究的重点课题。
5 结论
本文借助CiteSpace统计分析软件,对1962年至2022年我国核心外文期刊发表的英语教科书研究论文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整体发表趋势波动较大,研究视角侧重于宏观理论研究者的讨论和分析。 研究内容涉及教材编写、使用、分析、评价、研发等多个方面。 主持人。 研究的不足是研究数量较少,研究视角片面单一,研究内容不够系统,研究范式不合适。 未来的研究应增加成果输出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第二版,拓宽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内容,转变研究范式,实现研究方法的动态化和智能化转向。
本文可为我国外语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方面,教材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 以课程思政为主导的新时代教材建设和研究趋势,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比较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另一方面,教材建设是学科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构建新时代“大外语”格局和新文科背景下“大外语”学科体系的必由之路是加强跨学科、智能化、创新性的英语教材建设与研究。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