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思考
焦南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渐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教师重视。本文首先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回顾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种组织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实施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即信息技术越位,英语教学不细致深入;忽视教学本质,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实现;信息技术越位阻碍了英语课程其他功能的实现。本文认为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人的作用,保证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平衡,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英语课程的其他功能。
关键词:英语课程;信息技术;整合
1.我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与组织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各类课程教学中运用技术作为手段,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a)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英语学习反思,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强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我国,最早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是何克抗教授和李克东教授。1994年,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组织、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牵头开展的“小学语文“四个结合”教学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小学语文“四个结合”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将小学语文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与计算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计算机应用”四个结合。经过近10年的发展,项目初步建立了新的识字、阅读、作文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显著提高了实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项目实验学校已从最初的13所逐渐发展到6000余所,分布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实验阶段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实验科目从语文扩展到中小学各科目。此后,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在不断实践和引进国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引入了“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已形成了三种教学组织模式(焦耀光,2004):一是实施异地互动教学。如许多学校开通了“北京四中—本地网络直通车”,这样不出校门就能收看北京四中优秀教师的授课,两校之间互动交流;二是校内一对多模式,即一个教室通过学校骨干网授课,校内多个多媒体教室听课。这种模式有利于在校内实施观摩课、学术讲座或同级别、同课程的授课,有效解决了师资不足、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育面窄等问题,提高了学校运行效率;三是课内一对一模式,即教师在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模式目前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最为常用。 在实际操作中,课堂一对一模式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主要表现在:(1)文字与旁白;(2)插图与插画;(3)图表与图形;(4)视频与动画;(5)静态照片;(6)音乐与声音(孟震,2006)。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确实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些教学模式中,对师生影响最深刻的是第三种模式,即课堂上一对一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与黑板上的粉笔书写相比,这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如不断变化的大屏幕、制作精美的图片、生动直观的讲解、丰富生动的信息等,更加生动有趣。它可以极大地调动各种教学资源,使各种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相互梳理、组合、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推动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融合确实有其优势。比如,它使一些传统教学方式中难以用语言表达或无法观察到的教学内容或现象得以生动、形象、直观地呈现,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容量,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教学内容发布到网上,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指导;可以集中教研组或备课组全体教师的智慧和教学经验,充分发挥优秀教育资源的作用,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有序;还可以免除教师上课时疲劳、耗时的板书,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内容的讲授中。但凡事都是一把双刃剑。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在改革传统课堂弊端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引入也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影响了学习效果。
1. 技术超越,缺乏细致深入的英语教学
信息技术的介入,旨在使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或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观察到的教学内容或现象得以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夸大信息技术作用的现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理念中,“学科教学”是中心词,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应该为学科教学服务。信息技术有其先进的一面反思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但决不能任意占据别人的位置、代替别人的工作(梅家驹,2001)。夸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一种“越位”倾向(孟震,2006)。信息技术越位的后果是,很多教师没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上存在盲目性,把信息技术等同于教学质量,注重课件制作而忽视教学设计。 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课堂评价中也将是否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评价标准之一,这种做法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使信息技术越位现象更加严重。
技术越界还表现在教师被“鼠标”所控制,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PowerPoint,与学生的互动很少,这种教学方式互动性差,教学效果根本无法保证。这种信息化教学方式能否顺利实现“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总体目标英语学习反思,能否给英语教学带来实质性的突破,值得怀疑。
2.忽视英语教学本质,教学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英语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职责,即通过英语课程,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教育部,2001:1)。在英语课堂上,一些教师无限夸大技术的作用,导致教学偏离了英语本质,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的越位影响了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习得和语言技能的培养。
和学习其他学科一样,学习英语有许多共性,但英语有其独特性。首先,英语教学的重点是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母语和外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因此首先需要掌握英语的基本语音、词汇和语法。一个外语学习者的发音是否准确、词汇量有多大、语法掌握得如何,始终是衡量其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准(谢志军,1999)。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和手段,都无法回避词汇记忆和语法规则掌握等实质性问题。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容易使教师偏离教学目标,忽视教学的本质;会使学生忘记英语学习的本质,忘记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使英语学习变得简单。其次,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大量的练习。 语言学习常常被看作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形成语言习惯的过程。“熟能生巧”是语言学习的真实写照。英语学习亦是如此。最后,英语学习依靠模仿,需要环境。在不能实际使用英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时,大量的练习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根本保证。因此,要想学好英语,学生必须刻苦学习、勤于练习;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让学生在不断的交际练习中模仿、练习。而这个练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无法代替他们(舒定方,2004:11),信息技术更不能代替他们。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英语也没有捷径可走,英语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刻苦练习为代价(孟震,2006)。 在笔者观察的很多英语课堂中,幻灯片代替了课本,其中的图片和文字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将课本上的内容或问题复制到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练习英语机会太少,语言技能的培养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
3.信息技术的越位阻碍了英语课程其他功能的实现
第一,信息技术的超越性阻碍了学生的高参与学习。信息技术的引入是为了实现高参与学习(张晓兰,2004)。高参与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要参与行为、认知和情感三个方面的参与。行为上的参与是指学生要参与课堂的各种活动;认知上的参与是指学生要采取一定的学习策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监控;情感上的参与涉及学生对学习的接受程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衷是从不同角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从整合的运行过程和最终目标分析,学生是否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是否能高度投入学习是衡量整合效果的重要指标(张晓兰,2004)。 高投入学习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教师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如网络资源、投影、视频等)和网络资源,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大量参与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勇于发现。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认知、行为、情感上投入,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投入学习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思想,具有情境化、真实性、合作性、探究性等特点。纵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现状,我们提倡学会学习,但过分夸大信息技术作用的倾向,已经严重偏离了英语教育的初衷。
在整合时,很多教师注重课件设计是否精美,幻灯片上的内容能否完成,却忽略了学生是否具备合作、沟通、计划、管理等能力,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高层次思维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否为外部现实世界做出贡献等影响英语学习效果的诸多因素。很多教师采取机械式的训练方式,不给学生课堂讨论的时间,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学生根本不能进行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投入。长此以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次,信息技术的越位阻碍了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理解意味着能够超越所给信息,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知识。理解不仅仅是“理解”,更是一种倾向和能力。学习是一个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理解知识才能运用知识,只有理解已有的知识才能创造新的知识,所以理解是一切教学的核心目标。如果学生不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学习就是无效的;如果学生不能对所学的知识作出批判性的理解,又何来培养创新能力呢?对于英语教学来说,理解既是出发点,也是终点。所谓出发点,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语言、手势或其他表达技巧,把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以达到使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知识的目的,这是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 所谓重点,是指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其中对英语学科内容的理解又是重中之重。纵观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现状,很多教师只注重教学设计过程和外在的教学设计程序,强调教学设计的形式,却忽视了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本质问题(陈明宣,2004)。教师注重幻灯片讲授,忽视了培养学生对学科内容深入理解的能力,最多只要求学生表现出一些表面的理解形式,如回答问题。很多本该达到理解层次的课,很多教师却将其降低到记忆的层次,信息化教学手段往往成为呈现学科内容、强化记忆的工具。在很多探究层次的讲课中,教师往往采用直接讲解或让学生死记硬背,表面上是探究,其实是讲解,达不到理解和思考的层次。 学习往往变成机械记忆,学生只记住单词、句型,却不会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运用。这种长期忽视理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养成了不愿意思考的习惯,导致学生记住了知识却不理解,有了知识却不会运用。
最后,信息技术的越位阻碍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高阶思维是在较高的认知层次上发生的心理活动或高级认知能力,在教学目标的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等较高认知层次的能力(钟志贤,2004)。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知识时代教学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思维能力如同走路的能力一样,是每个正常人与生俱来的。但良好的思维能力是一种技能,是技能训练的结果。因此英语学习反思,良好的思维能力需要相应的教学支持,包括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同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意识,是否深刻理解高阶思维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相结合,设计相应的支持条件。 研究发现,探究性、发现性和研究性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案例学习、角色扮演、项目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等,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发现式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钟志贤(2004)提出,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教师应设计一系列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对比、归纳、解决问题、调查、实验和创造的学习活动,而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回忆事实信息的活动。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基于语料库开展以下活动:(1)信息评估:判断观点和信息的可靠性,找出推理中的谬误和错误,验证观点和假设;(2)信息分析:对事物进行分类,找出观点背后的假设,找出中心思想,寻找信息中的顺序;(3)观点连贯性:比较和对比异同,分析或发展某种观点、结论或推理,从概括或原则推导出具体的例子,从数据推断理论或原理,找出因果关系,或预测可能的结果。 上述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类比、归纳思想和组织结构、假设事件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关系、规划过程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过程、结果和可能性的想象能力,包括表达或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预测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的事件或行为、思考和怀疑可能性、在脑海中想象或演练行为、产生灵感或预感等。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处理信息、赋予信息个人意义、通过增加细节和例子来扩展相关信息、修改或改变想法、将想法应用到不同情境中来发展想法、通过举例使一般想法具体化等。然而,由于教师很少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生生互动来处理信息、评价信息、分析信息和连接想法,忽视了上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违背了英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
3.对未来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思考
1.转变教学观念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前提
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是任何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为基础,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重要前提。
首先,教师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课程改革主张改变英语课程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教学,而忽视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提倡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活跃的思维和大胆的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教育部,2001:1)。因此,课程改革下的英语教学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推动者。
教师也必须转变原有的教材观,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现有的教材内容必然会丰富和更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以教材为本教学”的理念,消除模块间的壁垒,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特点,结合英语学科知识设置相关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
2. 重视人在融合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硬件建设水平只是一个投资问题,而操作人员水平的提高要比硬件投资复杂得多。电脑是由人来控制的,电脑永远无法代替人的大脑。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成败最终取决于人(孟震,2006)。说到人的因素,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优化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英语的心理活动。动机、兴趣、毅力、策略等因素都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这其实也是新课改中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其次,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中的专业水平、心理素质、设备操作水平、掌控能力、组织管理水平等各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最后,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也是由人来完成的,这也是潜在的人为因素。 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必须符合英语语言教学的规律并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和情感关怀。
3. 确保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的平衡
语言学习需要平衡语言输入与输出。研究表明,大量的输出是学好英语的重要保证,因为输出是语言学习的催化剂。输出也是语言教学的目的之一。如果不重视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其后果就是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较差。目前,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中,教师使用的英语测试题多为选择题,这不仅限制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也限制了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注意输入与输出的平衡发展,不能偏废一方而重另一方(游启达,2005)。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媒介,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练习英语的机会,如课堂讨论、辩论、主题演讲、图片描述、看图讲故事等训练方式,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训练学生的输出能力。 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并非只是一句口号,而必须通过教师在每一堂课中精心设计的活动来实现。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没有针对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的任何一项,就很难想象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应认真思考以下问题: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还是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只有这样,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4.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英语课程的其他功能
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学习反思,英语课程的目标是根据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来培养学生的全面英语应用能力(教育部,2001:2)在此过程中,语言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基础是综合学习能力,而策略的方法是重要的,情感的态度和情感的态度是有意义的英语情感的态度和语言的发展是有意义的。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英语,具有高质量的人,包括具有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人或者应从教学内容中得出问题,但也比教学内容更高。 他们也不是学生的生活,并具有真实性的特征。 ,提高人文质量并培养创新的精神。
四、结论
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在英语英语课堂中英语作用英语被英语,英语英语必须在英语的操作中处理信息技术英语英语课程之间英语关系。将根据客观英语法律行事。
参考
[1] Chen Mingxuan。
[2] Jiao Yaoguang。信息技术和基础教育课程的主题改革:问题和对策[J]。
[MEI JIAJU。
[Meng Zhen。
[shu dingfang。
[Xie Zhijun。
[7] YouDa。
[8] Zhang Xiaolan。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英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心Zhixian。
关于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的整合的反思
乔宁
摘要:在学校中的整合(IT)和英语课程促进了学习的巨大变化,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学习工具和多彩的学习环境,但实际上存在一些问题。在最后一部分中已经分析了整合,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英语课程;
(本文首次发表在2013年的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第10期中)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