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语和文化自信并不对立
近日学习英语的目的,教育部网站发布了《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加大中华文化内容教学改革、降低英语教学比例的建议》的回应。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榜首,引发网友积极关注和讨论。教育部回应称,中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比例不高。同时明确外语是学生德、智、体、艺术、劳动技能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能力等核心能力,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对于“降低英语教学比例和考试分数比例”,这样的建议和意见并不新鲜。多年来,类似的建议时有提出,甚至还有更激进的,比如取消高考英语科目。
相比于这个普遍表示英语学习“需要很长时间”的建议,教育部利用数据和现有教学条件给出了专业答复。 《义务教育课程规划(2022年版)》规定,各科课时比例为:语文20%-22%、数学13%-15%、体育与健康10%-11%、外语6 %-8%;根据《普通高中课程规划(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必修外语学分占总规定学分的比例为7%左右,外语必修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7%左右。语文课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科目,显然,学校的英语教学安排还没有达到“畸形水平”。
社会上,不排除有一些家庭为孩子的学业前途提前做好规划。例如,为了准备进入国际班或出国留学,校外培训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英语学习上。但必须看到,这既不是主流,也不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个别现象不能等同于普遍现象,一概而论可能会导致有偏差的结论。
再看另一组数据,教育部9月2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类留学人员中80%以上选择留学完成学业后回国发展。这组数据恰恰表明,一来筑巢引凤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来文化自信已经在大多数留学生心中扎根。随着我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走出去又回来,我更能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
从近代的“习得主义”到今天的“全世界都在学说汉语”学习英语的目的学英语和文化自信并不对立,跨越一百年,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绚丽多彩。对于个人来说学习英语的目的,文化自信可以是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也可以是穿着汉服走向世界舞台。文化自信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个性化的。对于一个群体来说,“根深者久远学习英语的目的,根深者兴盛”。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自信。
英语只是一种语言工具。如果仅仅因为“90%以上的员工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而取消或减少英语学习,那么为什么学科争议的矛头从来没有指向物理、化学、科学等学科呢? “不使用”并不意味着“无用”。我国开设英语学科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掌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具。外语代表了每个中国孩子应该具备的能力: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了解中国以外的文明,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模式。几年前的“学英语与文化自信对立”、“英语无用论”等观点再次流行。这背后,恰恰反映出一种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文化不自信和狭隘教育观。
文化自信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没必要把学英语和文化自信对立起来,或者故意把学英语当作象征。曲解英语作为工具学科的意义,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都是不言而喻的。诸如取消英语科目之类的建议,恰恰是缺乏自信和狭隘的表现。 (陈锦红)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